通关一体化实施以后,通关变得更加便捷,很多企业也享受到了通关一体化带来的便利。一体化指的是有的企业在一个地方,但是货物的进出口可能在另外一个城市,原来海关的分布是按照属地化的,一个地方的海关自身是一个独立的监管体系,现在实现了区域通关一体化以后,企业可以自主地选择申报、纳税、验放地点和通关模式,以往需要在多关办理的手续可以在一个海关办理,进一步简化手续。并且,这一改革举措最终将通过信息化落地。因此,作为企业,通关信息化程度越高,享受到的一体化改革的便利越多。比如很多企业选择使用云通关一体化通关平台,因为云通关平台与 QP无缝连接,申报企业在云通关平台生成符合申报规范的数据后,可自主选择申报关区进行申报,享受一体化带来的便利。
简单整理了三点通关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一是有利于提升我国全球物流运作水平和外贸进出口竞争力。在全球关税普遍下降的大趋势下,贸易便利化及相关物流运作成本逐步凸显,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进出口贸易竞争力的着力点。所谓向深化改革要红利就是要降低行政审批和官僚主义成本。相关研究表明, WTO
《贸易便利化协定》有关提高通关速度和效率标准生效后,我国企业国际贸易成本可降低13.2%。另据世界银行2014
年对全球160个经济体的物流绩效指数(LPI)排名,我国以总分 3.53位列第28位,比
2012 年排名下降了2位。其中,海关和边境管理效率排名38
位、比 2012年排名下降8位;物流服务能力排名第
35 位,比2012年排名下降7
位;货物按时交付率排名第 36位,比2012年排名下降
6 位。由此可见,全面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具有很大的提升我国全球物流绩效水平和外贸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二是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增加百姓就业。通关一体化不仅影响进出口贸易本身的便利化运作,而且会影响到正处于“ 转型”
和“换档” 过程中的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力量均衡。产能过剩、产业升级等结构性问题需要企业
“走出去”在全球市场寻求解决之道。在外贸进出口当中,大量中小企业所从事的加工贸易以其两头在外的运营模式,对运输和通关等时效性物流成本十分敏感,而它们恰恰是促进国内就业的主要平台。据商务部的数据,
2012年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约10万家,直接从业人员4000
万左右,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如果算上相关配套产业就业人员,实际可能带动超过1亿人就业。新一届政府将 2014年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定位在实现至少1000万人新增城镇就业,并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6% 以内,这离不开外贸发展。现实的看,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加工贸易进出口仍将是我国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全面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对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和增加国内就业具有战略意义。
三是有利于落实政府简政放权和海关服务资源配置市场化。以 “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为基本目标的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改革,既是政府简政放权的自我革命,也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披露的改革要点来看,实际给企业进出口物流相关运作提供了选择的多样性,有限地开放了京津冀进出口通关服务市场,增加了让市场配置通关服务资源的可能性,使企业无需在国内不同关区关界之间多次申报、检验、放行。与之相配套,2014年国家将继续免收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费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而且有利于遏制政府“闲不住的手”过界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由此可见,全面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对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具有战略意义。